月到中秋

月到中秋,国人们也便有了团圆的念想。在家里的遍插茱萸盼着远人的归来,在外奔波的也开始思念着月是故乡明的温暖。情人们梦想着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般的缠绵,文化人便有了千江水印千江月的丝丝情怀。想来这一切无非都是实时应景的心性使然,抬头仰望,那轮明月依然高挂天中,清寒孤绝。

“暮云收尽溢清寒,银汉无声转玉盘。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。”这首苏轼的《中秋月》诗写于去年的中秋之夜。去年四、五月间我开始策划我回肥从艺二十周年的个人展览。紧接着便是漫长的集中创作,几乎没有时间欣赏春兰夏荷的风景,整个半年都是在忙碌和充实中渡过的。有时竟至于不分白天和黑夜,个中甘苦,如鱼饮水,冷暖自知。九月中旬按计划所有的作品创作完成了,中秋之前作品进入托裱和拍照阶段,总算是松了一口气。人一旦松弛,反而心性和状态却有了变化,艺术家那一点小小的精神洁癖被无声的勾起。中秋之夜,夜幕降临,暑热初退,云气收尽,银河流泻,那一轮皎洁的月儿转到了中天。难得的夜凉如水,心境便多了些无尽的美意。独坐观心,手捧着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,恍惚间思接千载,提笔写下此篇,感觉心手双畅,了无挂碍。竟成了难得的佳构,算是我年底举办的墨证菩提展览的收官之作。

转眼又到中秋,人生的回望如在目前,月如旧,情不同,心性也有了丝丝波澜。儿时小伙伴们的火把夜游,在乡村的田野,在草垛,在场地中数着漫天繁星,一路结伴高歌,昏黄的暮色和摇曳的夜火,与欢乐逐渐的融为一体。到青年时的情愫初开,月圆之夜,时常为赋新词强说愁,为谁风露立中宵,朦胧的青春年华中度过的日子多了一种青涩而迷幻的气氛。如今人到中年,该做的在做,未来可期,常常萦绕在心坎的只有如水般的柔软情怀,岁月无痕般流淌,日子已是过得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近日喜读《五灯会元》。有一次有僧人问天柱崇慧禅师:“达摩祖师在未来到中国时,汉地有没有佛法。”崇慧说:“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,如今的事如何做?”僧人未解。又问:“我实在不领会,请师父指点。”崇慧禅师说:“万古长空,一朝风月。”想来我们的人生在每个阶段都会有自己该做的事情,无关风景,无关岁月。一朝风月,只是在今时今刻,且着力于当下,便可以在现实和千古之间合而为一了。而今夜,且莫辜负了这一轮圆月。千秋明月,今夜光亮如新。

——2013年中秋前夕于棹雪斋

作者:陈智(中国书协会员,中国评协会员,安徽省书协副主席,合肥市书协主席,国家一级美术师)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